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抨击着那个时候的黑暗,为人们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我当初在读小学的时候,课本上有很多他的文章,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了,这是为什么?下面小编带你们看看这背后的原因。
鲁迅(1881-1936年),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标杆和图腾式人物。鲁迅在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贡献卓著,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研究翻译、嬉笑怒骂等,皆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可以说,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级的,很多人在青葱年少就把鲁迅先生的文学丰碑形象镌刻于心了。有人说先生作品被陆续移出了教科书,不太相信哦。
我从求学时代开始,就热爱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先生“铁粉”。出于对先生的热爱以及对事情的求证,我把现在的小学,高中语文教材逐一细查了两遍。得出结论:先生作品确有减少,我们那时好象每册有几篇,现在初中每册1至2篇,但也并没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单元第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
一、鲁迅作品比较深奥、内涵深,理解有难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那样一个理解力薄弱、人生阅历又缺乏的青葱少年时期,十三、四岁的我们,是很难读懂或触及到大师的魂灵和骨髓的,以致非常懊恼。初中学先生文章,大多都是死记硬背的,因为读不懂啊,理解力、生活阅历都很浅。这种现象对于现在青少年并无二致,而被移除的文章,相对来说比较晦涩难懂,尤其是先生的杂文,只有丰富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深意。
初高中生的人生阅历显然承载不了这样的学习,想想我们那时有多头痛,如果罔顾青少年认知规律,强行让他们学习内涵深而晦涩的文章,反而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我们也应该看到,鲁迅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说等依然还在教材里,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社戏》《朝花夕拾》,等等。这些反映的是鲁迅先生唯美有趣的儿童时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学时代,这些就比较匹配孩子们的现实状况,所以相对来说,现代教材选材更为科学合理些。
二、鲁迅作品针贬时弊、文笔犀利,批判性很强
鲁迅也是一名文学战士,他弃医从文、投笔从戎,就是为了唤醒麻木病态的国人,他的笔似匕首,笔触尖锐,辛辣锋利,直指人心,因而鲁迅的作品极具批判性。他的作品针砭时弊,文笔犀利,毫不手软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丑陋和阴暗,众多学者评价鲁迅小说:“嘻笑之怒,甚于裂毗”,以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很多作品更在讽辣同时描述沉重的现实,给人当头棒喝与震撼。
鲁迅作品体现的人性也适于现代,但其时代背景仍处于旧社会,其现实意义非常强,现实又过于沉重、惨痛和悲悯等,现实性太强,太让人沉重,揭示的旧社会阴暗面直抵人心。在现实年代里,孩子们幼小心灵难以承载,青少年接受起来有些难度。
三、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并拓宽了学习内容
现在的教材编排更科学,更合理,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等,有古体诗和现代诗等,有科技、文化等,文学家更是古今中外都有,其包罗万象,俨然就像一个万花筒。而在作品的选择上,则充实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毛主席、朱德、老舍、茅盾、冰心、史铁生、郭沫若、刘湛秋、安徒生、马克吐温,等等。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不可能完全从教材移除的,如此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能学习到更多其他不同类别的文学作品,以充实他们的文学大脑。而待其长成后,有一定明辨是非和人生阅历等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犀利又发人深省的文章,岂不甚好?
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其实移除部分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为了让孩子可以看更多类型的文章,他们现在还小,并不能完全理解鲁迅先生文章的内容很正常,等他们长大,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去看《鲁迅全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理解和接受。但要是说把鲁迅先生的文章都移出去,那可是对于当今孩子最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