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银行与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添加时间:2022-06-10 12:36

  一、移动金融业务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移动金融业务的主要类型

  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根据业务特点和用户特征,我们可以将移动金融业务划分为三大类型:

  1.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支付方式,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发起支付或转账业务,实现资金转移。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增长迅速,在2020年,手机支付占比已超过80%。支付的流量入口作用日益凸显,获取大量客户,并向理财、信贷、生活服务等多领域不断拓展与延伸。

  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银行业也快步紧逼,力图开拓新的金融版图。

  2.移动理财

  基于互联网产品投资限额低、操作简单、流动性强的特点,互联网理财逐渐在大众用户中发展普及。而移动终端进一步便利了日常使用,用户借助移动终端可以管理自己的资产、查询金融信息、认购理财产品。移动理财业务大致分为货币基金类、基金公司直销类和银行发行类。根据中国社科院联合腾讯发布的首份《国人工资报告》,互联网理财规模不断扩张,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6.74万亿元。

  3.移动信贷

  与传统的个人信贷业务相比,移动信贷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消费信用记录,分析个人风险等级,实现贷款审批和资金到账实时完成,突破了地域、网点和业务人员的种种限制。

  移动信贷主要可以分为现金贷和消费贷。现金贷是指借款人直接通过平台申请现金贷款,消费贷是指用户借出资金用于平台的消费行为。网络信贷核心参与方包括银行、电商、P2P平台,各项流程全上线运行,服务灵活、涵盖人群广泛。

支付业务

  (二)移动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

  当移动互联技术为移动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传统金融相比,这一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业务开展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覆盖更多元化的业务需求。移动金融最显着的特征,是大幅减少了对渠道的依赖。最早的柜面业务存在营业时间和服务地域的限制,随后出现的网络金融虽然一定程度上突破局限,但沉重的电脑设备不便于随身携带,无法做到真正便捷。而移动金融让金融服务从触不可及走进千家万户,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简单便捷地办理各类金融业务。

  二是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适应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移动金融降低了对实体网点的建设和投入,为用户提供更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条件。

  三是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平台服务。手机APP的平台属性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场景的有机融合,形成囊括存、贷、投、缴、支、汇的资金闭环。

  四是突出社交化功能。以社交属性为场景,可以衍生多种互动式金融服务。以“微信红包”为例,结合红包习俗创造简易、有趣的场景,在2014年春节期间成功激活超800万用户,交易金额达4亿元。

  五是放大金融风险的叠加效应。与传统模式相比,移动金融开放、智能、快速、便捷的特点无疑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并且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对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银行的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一)环境因素

  移动金融时代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一日千里,促使银行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一是支付技术的综合应用。二维码和NFC的两大技术阵营大大拓宽和丰富了移动金融的业务版图,指纹、声波、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客户身份确认和交易验证等方面逐步落地。这对银行业拓展业务场景和提高交易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大数据对金融业务的推动作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已逐步应用于核定信用风险、贷款审批、贷后跟踪等银行业务场景,提升业务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显着增强银行风险防控和风险预警能力。

  (二)竞合因素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五类。截至2020年末,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达4500多家,其中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到国内银行业总资产的37.01%,高居榜首。但无论商业银行的规模如何,业务都以存、贷、投、缴、支、汇等核心服务为主,产品相似度较高,而价格又没有较大差异,导致在银行业内部存在激烈竞争。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攻城略地,对商业银行也产生了不小影响。首先,是客户资源的流失。支付机构依托丰富的场景向客户提供支付转账服务,时效性和成本收益远优于商业银行,使得客户对银行各类渠道的依赖度大大降低。其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受到冲击“。余额宝”类理财产品“、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小额贷款产品,以灵活的产品设计形式和优惠的费率价格直接与商业银行开展竞争。

  (三)支付业务发展趋势

  业务模式的转变要求银行进一步整合和打通各类金融服务账户,紧紧抓住支付业务这个理财、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入口。

  1.以银行账户辐射全面性金融服务

  用户在消费习惯和服务需求方面的改变促使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更多比拼的是金融账户对于客户的综合价值。银行应以账户为基础,努力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按功能而非部门对全行范围内各项产品进行归类、合并、简化,在银行移动端APP创造和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场景,以同一账户提供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

  2.以新兴技术提升移动支付体验

  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都促使和推动银行要勇于创新,顺应技术潮流,提供更丰富的支付介质、简化支付流程,为客户创造3A(Anytime,Anywhere,Anyway)特征的移动支付体验。另一方面,要求银行在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两者间力求平衡,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加强同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支付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3.以统一平台实现效率最优

  一方面,市场变化促使银行建立行内统一的金融业务和支付清算平台,通过一个流量入口完成跨行清算、投资理财、支付通道管理等功能,完善全行统一的多账户、多渠道、多方式、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作为跨机构资金清算的重要渠道,联通银行和各类支付机构已成为迫切需求。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金融需求,打造全面性的跨行金融服务平台,以支付清算为基础,拓展移动场景下的衍生服务,强化人民银行的主导地位。

  三、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一)环境因素

  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基础上,消费规模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支付行业的井喷。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支付市场的重要组成,不仅受到行业形势的影响,也在监管趋严的整体环境下逐渐改变业务模式、适应合规需求。

  支付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一方面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清算模式绕开监管,导致资金流和信息流不公开、不透明;另一方面条码支付、NFC支付等新科技支撑的业务模式暴露安全隐患。

  人民银行明确表达了支付市场“均衡”和“有序”的发展目标,不断增强监管力度,实现行业优胜略汰。

  (1)牌照收紧

  为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人民银行不仅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的支付机构,而且进一步严把牌照质量关。截至2021年12月,人民银行累计注销了43张支付牌照,其中包含10多家严重违规的支付机构。

  (2)费率改革

  2016年9月6日正式实施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变了发卡行、收单机构、清算机构7:2:1的收费模式,统一了各行业费率,有效降低了中小商户的成本。但对从事收单业务的支付机构来说,收单服务费采用市场调节价,进一步带来了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并压缩利润空间。

  (3)备付金集中存管

  长久以来,支付机构备付金在所有权上隶属于客户,而控制权隶属于支付机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不利于保护用户资金安全,为防止备付金被非法挪用,人民银行于2017年起,要求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央行。根据银办发【2018】114号文件,交存比例将由现行的50%左右逐月提高,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交存。

  人民银行规定,支付机构需在所在地人民银行开立“备付金存管账户”,目前支付系统中已为200余家支付机构开立清算账户。支付机构备付金缴存业务必须通过中国银联或网联公司办理,并且支付机构所有的转接支付业务,必须通过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完成。这意味着备付金一旦实现100%集中存管,支付机构的所有清算业务都将通过银联或网联提交大额清算,相关业务规模激增。

  (二)竞合因素

  2012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产业格局日渐扩大,吸引了各家巨头争相入场。作为各家机构必争的流量入口,支付行业呈现了高集中度和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1.行业呈现双寡头特征,但存在后来者居上现象

  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两大巨头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格局。同时,随着近年来银联发力支付业务,云闪付攻城略地,截至2020年年底,银联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相信未来支付市场格局有望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2.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成果甚微

  2017年以来,五大行纷纷与互联网巨头展开战略合作,虽然势头风生水起,但真正取得实际应用的案例较少。

  银行和支付机构在生态圈建设、业务场景乃至企业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是未能产出商业价值的主要原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情况请见表1:

表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情况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情况

  3.大型平台主攻C端,中小型平台在B端表现出色

  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电商和社交优势,面向个人客户的业务已凸显极致。而中小型机构则将重心放在细分市场上,挖掘企业客户需求,结合企业对现金管理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业务。例如易宝支付从商旅业务入手,推出航旅业支付方案;通联支付与保险公司合作,将支付嵌入销售、投保和理赔环节,提高业务运转效率。

  (三)支付业务发展趋势

  第三方支付以便捷快速的用户体验辐射了更广泛的金融场景。面对行业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结合支付机构的业务特征和外在因素,未来支付机构的发展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1.适应纷繁众多的支付场景

  支付机构的业务场景涵盖面广,C端用户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B端用户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分析不同场景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业务需求,完善系统功能。支付场景业务需求分析请见表2:

表2 支付场景业务需求分析

支付场景业务需求分析

  2.满足小额高频的支付特征

  C端业务是支付机构业务的主要来源,占比最大。支付机构必须进行相应的扩容和设计新的业务流程,以满足小额高频业务的清算需求。

  3.顺应支付机构的监管需求

  近年来各类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对支付机构的业务流程带来了新的变化。第一“,断直连”要求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银联和网联转接清算,新模式下支付系统需要适应性调整业务功能。第二,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后,需在人民银行开立清算账户,所有业务都将直接借贷记该账户,支付机构需要加强内部合规性管理,适应在严监管环境下开展业务的新要求和新形势。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