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营银行当之无愧的标杆,微众银行的成长轨迹与成功密码,常引发外界的探讨与追寻。有声音认为,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更多的人猜测:微众银行的成功得益于腾讯的流量扶持,若走出腾讯生态,微众将无法独立生存?
作者/千寻
图源/微众银行历年年报
设计/姜雪斌
一改往年简单的白T穿搭,2022年年报中,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和行长李南青皆以全新的形象露面——升级的蓝色Polo衫,尽管白色的“WeBank”logo缩小了尺寸,却比以往更显沉稳、大气。
两位管理者的形象变换,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走过8个年头的微众银行,在一次次升级与成长中,拥有了更为充足的“底蕴”。
微众银行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顾敏在2016年(左)、2017年~2021年(中)及2022年年报中的形象。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在2016年(左)、2017年~2021年(中)及2022年年报中的形象。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服务的个人有效客户数突破3.6亿,比上年末增加约4100万人,其个人用户规模甚至是“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2倍(2022年招商银行个人用户数为1.8亿人)。
在资产规模上,2022年微众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4738.62亿元,同比增长8%,总资产在19家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一。
在盈利方面,微众银行也是一骑绝尘,2022年其净利润达到89.37亿元,超过其余18家民营银行净利润总和。
作为中国民营银行当之无愧的标杆,微众银行的成长轨迹与成功密码,常引发外界的探讨与追寻。有声音认为,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更多的人猜测:微众银行的成功得益于腾讯的流量扶持,若走出腾讯生态,微众将无法独立生存。
根据官网介绍,微众银行于2014年7月获得筹建批复,同年12月正式成立,是全国首家民营银行、数字银行。
作为国内首批试点民营银行之一,微众银行在创建之初毋庸置疑地享受到了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和较大的政策优待,比如市场化运营的开放和放贷门槛的降低,让民营银行在贷款端可借助股东平台进行获客形成资产模式。但随着近些年来政策红利的逐渐消散和强监管模式的开启,民营银行的发展与获利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微众银行之所以能从19家民营银行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源于其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同于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微众银行既无物理网点,也无营业柜台,主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风控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等银行服务。这种纯线上运营的模式拥有十分突出的优势,那就是较低的成本和更为广泛的受众,但若想要构建核心壁垒,对运营平台也有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海量的数据积累。
好在,微众银行出身不凡。企查查信息显示,微众银行是由腾讯、百业源和立业集团等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其中腾讯为微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为30%。腾讯向来有“流量之王”之称,早在2014年,其旗下微信平台的月活用户就达到5亿人次,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15亿,因此,在客户获取方面,微众银行相比其他民营银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2015年,微众银行相继通过QQ、微信上线“微粒贷”,这是国内首款实现从申请、审批到放款全流程实现互联网线上运营的贷款产品,在无担保、无抵押的情况下,客户只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就可获得信用额度。
依托腾讯庞大的流量优势和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微粒贷”一经推出便在网上迅速蹿红,也进一步带动了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成立短短两年时间,即2016年,微众银行就一举实现扭亏为盈,据董事长顾敏透露,当年全行80%左右的利润由“微粒贷”贡献。
除了针对个人借贷的拳头产品“微粒贷”之外,微众银行此后又相继推出首款独立APP,以及针对小微企业的“微业贷”和二手汽车贷款服务的“微车贷”等多元化产品,在满足普罗大众在多种场景下的消费信贷需求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从营收规模看,2014-2022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从2900万激增至353.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0%,其中2022年的营收就占19家民营银行收入总和的44%。
净利润方面,自2016年扭亏为盈以来,微众银行的净利增速一直保持稳健增长,即便是疫情肆虐的这几年,也并未跌破25%的增长率:2019-2022年,微众银行分别实现39.5亿元、49.57亿元、68.84亿元和89.37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9.66%、25.49%、38.87%和30%。
19家民营银行2022年净利润及增速 图源/公开资料 制图/YOUNG财经
用一组直观的数据也可验证微众银行强大的吸金能力——对比同行业,2022年微众银行高达89.37亿元的净利润,已超过其余18家民营银行87.94亿元的净利润总和,且是第二名网商银行净利润的2.5倍。
招商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微众银行的成功是金融科技与流量相结合的结果”。这两大因素,都离不开腾讯助力。
在流量赋能上,腾讯主要通过微信和QQ向微众银行开放流量入口。比如微众的核心产品“微粒贷”采用官方邀请制,受邀用户可以通过手机QQ的“QQ钱包”以及微信的“微信支付”渠道获取借款额度;微众2017年推出的“微业贷”,也常常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广告宣传。除此外,微众还会依托腾讯的巨大流量以及自身的客户沉淀,通过自身APP等进一步开展基金、券商资管、银行理财、保险等产品代销业务,以此实现流量利用最大化。
从用户数据角度也可以直观地看出腾讯对微众的流量扶持力度。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服务的个人有效客户数突破3.6亿。同一时间,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总数为1.84亿户。
在科技赋能方面,腾讯除了利用自己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的技术能力,协助微众银行进行金融科技的探索,还将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融入到微众的基因之中。例如在筹建之初,微众银行就与腾讯云合作,探索将支撑过微信、QQ的云计算技术能力应用到微众银行的金融业务场景,并成功打造出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的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此外,微众银行还与腾讯联合打造了基于人脸识别的KYC服务,以及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联盟区块链云服务BaaS,实现了业务的高效发展。
当然,这8年来微众银行自身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财报显示,2022年微众银行研发费用为29.43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为24.23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比例为8.32%和8.98%,远高于一般银行3%的科技投入水平。另据微众透露,成立至今,该行科技人员占全员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数据来源:微众银行年报
不过,相比起腾讯对微众银行的大力扶持,微众对大股东的“反哺效应”似乎相当有限。
从商业模式看,腾讯主要通过为微粒贷提供导流服务,进而获取收入分成。这部分业务收入被归纳到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板块中,但公司并未具体披露这一业务的分成比例。不过德邦证券曾对腾讯金融科技各业务线收入进行过测算,该券商认为,2020年腾讯的支付业务占金融科技营收比例为86.4%,微粒贷等导流收入占比仅为5.6%。
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2022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至人民币1771亿元,若以5.5%的比例进行测算,去年微粒贷为腾讯贡献的收入不足100亿,这与腾讯全年5545.52亿的收入体量相比,几乎不值一提。
对大股东的严重依赖势必会给企业自身的发展留下隐患。微众银行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就开启了多元化业务和渠道场景的探索。
2015年9月,微众银行上线了一款“互联网+汽车金融”产品——“微车贷”,合作平台包括优信、美利车金融、易鑫、灿谷等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及融资租赁公司。这是微众银行在平台金融领域的最新布局,相较于微粒贷嫁接于腾讯入口,平台金融的一大特点是嵌入在腾讯之外的场景中。
如果说,平台金融是微众银行走出腾讯生态的一次尝试,那么从结果来看,此次尝试非但成效甚微且代价不小。
2019年,美利车金融暴雷崩盘,作为其融资合作伙伴之一,微众银行深受其害,据年报显示,当年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高达55.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0%。除了美利车金融之外,优信、易鑫等合作方也相继出现巨额坏账、经营艰难等问题,这意味着微众银行仍存在潜在的坏账风险。
除了财务损失,“微车贷”也给微众银行带来负面的口碑影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用户投诉微众银行车贷存在暴力催收、强制收取解压费用等问题。在2022年的年报中微众银行坦承“报告期内本行共接到投诉建议25712条,主要集中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及汽车贷款业务。
用户投入微众银行车主贷暴力催收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微众银行在平台金融端遭遇的麻烦不止车贷这一场景——2020年,长租公寓头部企业“蛋壳”资金链断裂,作为蛋壳公寓“租金贷”的最大合作方,微众银行承诺进行“兜底”,彼时曾有媒体测算,微众此次踩雷损失超过15亿。
在一众创新产品中,表现相对亮眼的是2017年上线的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微业贷”,尽管直到2019年微众银行才开始真正发力,但得益于疫情期间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攀升,微业贷业务发展十分迅猛。年报显示,2022年微众银行企业贷款同比增加45.1%至1420.56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42.15%,比上年末增加4.96个百分点,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
除了贷款业务,这几年微众银行依托其巨大的零售客户基础,通过代销理财、公募基金、保险等产品,获取可观的手续费收入:2016-2021年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从5.6亿元激增至92.84亿元。2022年11月微众银行推出“微众银行财富 +”品牌,目前已与上百家财富管理机构展开合作,未来财富管理业务或有望成为微众银行营收的重要来源和新增长点。
微众银行202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图源/微众银行2022年年报 制图/YOUNG财经
不过伴随着业务多元化探索及规模快速增长,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已呈现恶化趋势。数据显示,2015-2022年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几乎逐年攀升:从2016年的0.12%增长至2022年的1.47%,相比之下,招商银行2022年的不良贷款率为0.96%。
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微众银行历年年报 制图/YOUNG财经
此外,近两年微众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也有明显上升的势头,2020年-2022年该指标分别达0.71%、1.41%、1.79%。(注:关注类贷款指的是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这部分贷款损失概率为5%左右。)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微众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调整。比如2022年以来,央行等部门通过指示微众银行对核心产品“微粒贷”、“微业贷”等表外证券化业务进行整改、要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停止微众银行在该场所发行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降低该行杠杆率,防止其野蛮扩张。此外,2022年9月,证监会指令上海证券交易所停止微众银行在该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引发了众多金融同业机构对微众银行核心贷款产品合规性的担忧,受此影响,多家银行终止与微众银行的资产资金合作。
“我们最终是要做一家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而不是用互联网模式发展的银行。”这是顾敏对微众银行的期许,也是微众银行这些年来得以屹立行业潮头的密钥。但毋庸置疑,微众银行在享受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同时,也注定要接受公众及监管更为严格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