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国内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走向

添加时间:2022-07-14

  对于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1、监管带来的产业新机遇

  央行2017年发布的296号文规定,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央行的限额,对于静态码收单是较大的打击,但是促进了动态条码显示设备、智能POS等设备的产业发展。

  另外,央行在288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银行必须强化企业开户管理和风险控制。在2017年的监管中,不少银行因反洗钱不力被罚其中对企业开户风险控制不足是一大原因。但文件同时也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此外,在2018年,最热:门的话题应该是“断直连”了,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机构和银行需要接入网联。296号和281号文件也重复要求不得直连银行,不得支付机构互转。直连的生意做不了,网联和银联的辉煌时代要到了。

移动支付

  2、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增强

  银行账户拥有较高的金融属性,可以在除了大众支付场景以外的场景使用,比如ATM提现、公司对公账户。而第三方支付账户,其实更多只是一个用于消费的账户央行对此限制较多。

  未来,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增强,首先是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正在逐渐增强银行账户功能强大是国家对银行的监管足够强,必要时可以通过银行进行国家金融调控。从用户角度来说,在银行账户拥有身份证、U盾、当面开户等各种安全保障、安全等级跟上的情况下,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

  3、二维码与近场通信(NFC)在交通支付的技术普及

  2017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先后向交通领域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方案,并且迅速落地,与二维码技术不同的是,NFC技术虽然在2017年也在银联和手机厂商的推动之下拥有较好发展,ODA技术和支付方案等均有实际落地,但NFC的推动仍然较为缓慢。

  2017年,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基础场景搭建基本完成,NFC交通支付也进入了部分城市。

  4、生物识别的信息安全防护

  在移动支付时代,信息安全变得愈加重要,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技术的升级产业链各方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信息安全也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安全,更是生物信息的安全。2017年Face ID的大火就如当年苹果刚开始应用Touch ID一样,人脸在身份认证上的应用开始普及,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与生物识别的结合也更加密切。

  然而由于所谓的商业“风口”鼓吹,普通用户较少关注生物识别信息泄露的严重性,而更多地被灌输其唯一性、不可算改性特征,以至于误认为非常安全。

  5、聚合支付行业大变革,洗牌、出海、增值服务

  聚合支付在201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受到了央行的认可,但也遭到了“捧杀”,因为聚合支付确实为商户带来了价值,但同时违规问题也不断出现。“90%以上聚合支付都具有二清问题”,根据央行217号文件,“二清”的定义为无证机构以平台对接,或大商户接入支付机构或商业银行,留存商户结算资金,并自行开展商户资金清分结算,即用户支付资金先到网络平台账户再由网络平台结算给其平台入驻商户。

  支付产业在2017年见证了支付巨头出海声势的浩大,拥有实力的聚合支付服务商也在这一年积累实力,准备在国内支付产业监管趋严、薄利化趋势之下谋求出海。2018年,在解决“二清”的基础上,有更多拥有支付牌照的机构等聚合支付服务商加入到出海的行列当中。

手机支付

  6、银行移动支付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银行做移动支付,似乎都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早期的NFC与2.4G标准之争,到后来的二维码与NFC之争,再到二维码政策开闸,错失了二维码支付拓展的黄金时期。到2017年末,在一系列的政策执行之下,对银行的各种利好开始呈现。

  首先是账户分类管理的优化,央行新发布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推动I类、亚类户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业务的主要渠道,极大地释放银行的金融业务潜力。

  其次,296号文对静态码进行了500元限额,对于银行的相关NFC支付产品有利好,银联发布的《商户小额免密免签业务运营指引》,将小额双兔的单笔交易额度提升到1000元,单日提升到3000元。这一抑一扬,对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有较大利好。

  最后,在聚合支付方面,银行由于拥有资质,不存在“二清”风险,以及拥有自身账户体系和较强技术积累,其推聚合支付产品具有天然优势。在推聚合支付产品的同时,聚合自身移动支付应用,在收单和支付场景搭建方面有双重利好。

  7、区块链的非虚拟货币应用席卷金融支付领域

  2017年,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对相关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在禁止ICO、关闭数字货币交易中心等一系列的政策打压之后,区块链在虚拟货币中的应用热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区块链技术如何与传统商业进行结合,其中也包括金融支付领域。

  蚂蚁金服、招商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清算协会等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机构,或是公开相关项目,或者表达相关言论,都认可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着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