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特点、影响及展望

添加时间:2022-06-25

  2017年,有国家(地区)已正式开展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显然,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与实践正加速发展。2020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联合7国中央银行共同发布的《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原理和核心特征》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超过80%的中央银行参与了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其中近一半的中央银行同时关注了零售型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

  从发展阶段来看,40%的中央银行经过了概念研究已发展到测试或概念验证阶段,10%的中央银行已开始试点运行。2020年以来,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迎来新局面,更多国家进入这一新赛道,并且原先很多持反对或中立态度的国家也纷纷转变态度,投入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与探索中。

数字货币

  一、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加速发展的原因

  2020年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基于两大背景:

  第一,以人民币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正式试点,引发全球关注。与此同时,数字美元正式浮出水面,激发全球新一轮的货币主权竞争。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的刺激,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包括无现金社会的来临、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资产引发的财富结构变更、超主权货币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等。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加速发展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改善本国支付结算体系,维护中央银行地位

  大多数发达国家因积极融入电子支付环境,对改善零售支付端的愿望并不强烈,而活跃的市场交易带来更高频率的支付结算,它们更加期待拥有一个高效、及时、准确、稳定和低成本的支付结算系统。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对传统支付体系和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冲击,央行数字货币因其数字性和国家的信用背书,而赢得众多国家央行的青睐。支付结算体系的改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有助于巩固金融安全。

  全球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积极关注并推进数字货币发展,货币作为一国主权的重要象征,本身不应被私营机构所掌控。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发展不仅能够巩固本国的货币主权,还能积极融入新一轮货币竞争,从而获得全球投资者的青睐,改善一国的国际融资环境。

  (二)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率,解决支付的系列问题

  以往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在技术上因无法准确测度投向、数量、利率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节和把控经济运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从技术层面改变这一困境,借助分布式账本技术,央行不仅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信息收集,获取实时、完整的交易数据,进行更精准的数据评估,而且可以解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通过准确测算货币流通和周转速度、全流程追溯货币投放等,实现对货币供应总量的精准调控。

  人们支付习惯的改变使现金使用量持续下降,导致普通民众难以及时获得央行提供的无风险资金和相关金融服务。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与发行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具弹性的支付方式,帮助家庭和企业实现更为快速、便捷和高效的支付。央行数字货币结合分布式账本技术和智能合约技术,可以有效识别隐藏与传统支付中的犯罪行为。各国央行及政府要注意在金融监管和隐私保护层面的平衡,这也是央行数字货币强调可控匿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巩固货币主权地位,提升区域和全球金融安全

  在美元霸权体系下,全球的支付结算体系、贸易融资体系、外汇储备体系等均严重依赖美元,美元是巩固美国霸权地位的工具,美国不可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放弃美元霸权地位。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都渴望能摆脱美元霸权,在全球货币体系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些严重依赖美元的主权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受美元控制,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希望摆脱美元阴影、重新掌握国家货币主权。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下,美国一直通过央行货币互换来调节控制全球金融安全,各国积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保障国内金融安全和提升区域金融安全。

  尽管全球央行数字货币都是面向未来货币竞争趋势的顶层设计,但不同国家在研发与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层面的动因不同。具体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应对货币全球化,完善包括跨境、跨货币支付在内的支付体系,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率,保持央行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的能力,并系统评估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对金融监管、金融稳定以及金融安全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央行数字货币则更像是一种掌握货币主权的制度设计,但能否扭转现有局面仍有待观察。

  二、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特点

  通过梳理各国(地区)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它们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典型差异(见表1)。

  (一)态度更趋积极,但仍以研发探索为主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与经济社会内部结构的不断转变而渐趋实现的。总的来说,以积极态度对待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随着数字美元的初步问世,未来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

  在具体发展特征层面,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仍处于研发阶段。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加入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赛道中来,有的国家已经正式推出,有的还处于试运行,但更多的处于分析探讨和模拟测试阶段,包括对业务流程的设计、技术选择的探讨、法律法规的制定、金融风险的规避等。推出试点和正式发行的尚少,并且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因此,全球主流央行数字货币在正式推出前,可能还要经历很长一段的探索道路。

  (二)倾向于采用双层架构运行体系的制度安排,明确了央行数字货币为现金的有效补充而非替代

  在制度安排层面,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倾向于采用双层架构运行体系。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体系负责给民众提供央行数字货币及其关联服务。之所以倾向于采用双层架构而非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给公众的单层架构,是因为双层架构可有效避免金融基础设施另起炉灶以及金融脱媒的问题,同时还将尽可能降低数字货币给现有金融体系带来的过度冲击。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在大多数国家基本等同于现金或充当现金的补充。这些典型特征符合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七国(地区)央行在《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原理和核心特征》报告中提及的“不伤害”和“共存”基本原理,即中央银行不因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而破坏现有的金融稳定格局,其旨在共存前提下,促进金融创新和效率。具体来说,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下:

  数字美元的制度安排主要围绕“冠军模式”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现有货币协同运作。现阶段,数字美元不会干扰流通中的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准备金等;

  2.主要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和受监管的货币转移机构(中介机构)的双层结构体系来分发;

  3.在新的交易基础设施上进行记录,并可能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获取信息。

  按照设想,数字美元可作为一种新的政策工具,将不会影响美联储推行货币政策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数字美元要成为私营部门创新的催化剂,不会与私营部门的发展背道而驰。

  目前,加拿大央行数字货币尚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只是通过3个阶段的测试选择技术平台和探索兼容性,其更多关注技术层面,而非制度设计层面。巴哈马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二元制”发行管理架构,即央行不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是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通过这些金融中介机构完成钱包的注册并进行交易。

  同时,巴哈马还明确限制央行数字货币持有额度、央行数字货币不计息以及设立熔断机制等。委内瑞拉将“石油币”视为一种投资工具、储蓄机制和公共服务的交换媒介,但“石油币”不能直接兑换石油,只能作为缴税和购买公共服务的支付方式,且“石油币”的汇率由官方敲定。

  欧盟多数国家和英国的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和试验由各国中央银行主导,并与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提供商开展广泛合作,但也有国家的试验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协会主导推动,如奥地利和意大利。此外,欧洲央行明确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类似于现金,针对批发型数字货币设立专门反洗钱机构负责业务审查,在设计零售型数字货币方案时探讨了单层和双层架构作为其潜在选择。法国央行负责发行代币并提供结算接口,要求参与机构进行账户结算,同时积极开展与金融工具、其他央行数字货币以及数字资产的支付交易试验。

  瑞典央行明确指出,央行数字货币是现金的补充,且当前阶段暂不计息,采用双层架构运行体系。英国央行由于主要停留在研究讨论阶段,当前主要确定建立“中央银行+私营部门”的双层运行架构,其他制度设计尚未开展。乌克兰央行的试点项目是采用双层架构与集中式管理的发行模式,集中管理体现在央行对注册管理机构的唯一控制权,具备核算电子钱包功能的金融中介机构充当消费者和商户等应用客户的代理。

  在亚洲区域,日本央行和新加坡央行都进行了分阶段的试验探讨。其中,日本央行前期在法律层面详细探讨了在现有框架下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可能面临的问题,在技术上则与欧洲央行开展了针对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试验,分阶段对系统效率和可选技术的兼容性等问题进行了测试。

  2020年下半年,日本央行明确表示将开始进行零售型的研究。新加坡央行数字货币是通过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和顶级金融机构合作进行的,在技术试验的基础上,新加坡关注法律条款保障数字货币和法币的一致性以及银行间互借数字货币拆借市场的构建等,致力于扩大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类别和市场。

  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泰国中央银行的合作研究项目针对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开发跨境走廊网络,服务于跨境结算,由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泰国中央银行分别发行并且只由它们负责标记和回收;两地的结算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只有本地银行被允许参与结算系统和持有对应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交易基于点对点模式。

  (三)基于分布式账本的技术选择,侧重于公私合作研发

  在技术选择层面,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建立在分布式账本技术基础上,但其并非完全去中心化的,因为完全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容易带来运行效率和监管困难等方面的隐忧,因此可通过许可制限制网络去中心化的程度,以扩大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范围。许可制的网络是在传统的中心化模式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完全去中心化模式间的折中选择,通过许可互信程度较高的节点参与,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并提高效率。

  在此背景下,全球较多数央行数字货币选择Corda平台进行开发测试。Corda平台主要依赖于三大技术环节:许可环节、运营环节、应急处置环节。此外,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鼓励合作开发研究,既有央行间的合作,也有公私间合作,但更多侧重于公私合作。技术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选择要从本国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系统性的组合设计和决策。具体来说,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下。

  数字美元将在新的交易基础设施上进行记录,并可能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获取信息,但不预设技术路线,而是根据功能需求进行技术决策和设计选择,充分适应基于政策和经济考虑的可配置性,包括是否计息、如何验证和治理等。

  加拿大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是基于已有的分布式账本平台建立的,其中第一阶段选用的是以太坊(Ethereum)平台,但效果不佳,因此第二和第三阶段转向了Corda平台,在此基础上,还添加了一些额外的架构,并进行模拟试验。巴哈马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展开,同时引入不计息的安排以及通过钱包分类和额度管理控制风险。委内瑞拉的“石油币”是在以太坊平台上以标准令牌形式进行的,同样是基于区块链技术。

  欧盟和英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验主要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展开,这不仅体现出央行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中心化记账模式存在本质差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基于区块链的、央行主导的新型支付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区块链承载业务的可监管性。

  欧洲央行基于Corda平台开发测试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通过“匿名凭证”保护隐私及开展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审查;在对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探讨中指出,如果采用分布式架构,则可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

  法国央行对技术选择无特定要求,仅明确指出可与私营机构合作开展测试。瑞典央行选择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Corda平台,并与私营机构合作开展测试。英国央行对分布式账本技术持怀疑态度,更愿意尝试中心化基本架构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结合模式。

  亚洲区域的日本央行数字货币的全部试验都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实现。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单一或多个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进行测试,并进行不同的变量叠加,寻找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多种可能性。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泰国央行合作试验的跨境走廊网络与两地本身的网络都是基于Corda平台。新加坡采用基于DLT的Quorum平台,与加拿大央行合作开展跨境支付试验,并成功实现了跨境、跨币种和跨平台(Corda与Quorum)的原子式交易。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中央银行联合开展的Aber试点项目也是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

  (四)零售支付和批发支付的应用场景共存,零售支付更值得关注

  在应用场景层面,央行数字货币既关注零售支付层面,也关注批发支付层面,并且批发层面较多涉及跨境支付或国际支付。目前,关注零售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有巴哈马的Sand Dollar、瑞典的e-Krona、乌克兰的e-Hryvnia、委内瑞拉的石油币、英国央行数字货币等。早期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主要关注批发支付层面,2019年Libra白皮书的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无接触社会概念的发酵,导致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越来越侧重于零售型。

  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需要兼顾开放普惠、有限匿名和监管合规三方面的要求。因此,开展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实践的项目大都在监管合规和隐私设计方面做了权衡探索,以便在金融普惠的基础上能切实保障民众利益,如瑞典的电子克朗、英国央行数字货币等。此外,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因其与纸币现金的微妙关系,对金融体系稳定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关注批发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有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合作的Stella项目、新加坡的Ubin项目、中国香港与泰国的Inthanon/Lion Rock项目、加拿大的Jasper项目、法国数字欧元、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联合开展的Aber试点项目等。具体而言,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

  1.可避免因集中记账带来的单点故障问题,保障资金交易的连续性;

  2.分布式记账技术的采纳可有效减少批发交易结算诸多参与方的分歧,提高支付结算效率,降低支付系统成本;

  3.可在分布式记账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开发使用智能合约,进而实现去中心化方式的流动性节约机制,进而打造高效、安全的支付体系。

  几乎所有实施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都倾向于采用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RTGS系统通常由中央银行管理运营,特别是新加坡和日本央行的数字货币项目。此外,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可以实现单账本券款对付(Dv P),但无论是日本的Stella项目还是新加坡的Ubin项目,基于跨账本的Dv P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日本Stella项目前期试验主要针对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但从2020年7月开始,日本央行认为向无现金社会加速转变的契机可能已经来临,因此转向零售端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2021年4月5日起,日本启动央行数字货币第一阶段的验证性测试,重点对CBDC的发行、流通、兑换等核心功能进行技术可行性的实验分析,为期一年。

  数字美元兼顾零售、批发和跨境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的战略意图。总的来说,各国应用场景的选择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动因密切相关。选择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它们希望能提升支付结算系统的效率和稳健性。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面向公众,其提供一种类似现金的支付方式,进而促进金融普惠和维护中央银行在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表1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特点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特点
续表

  (五)基于账户和基于价值的系统设计有待继续探索

  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模式来看,一般有两种选择:基于价值和基于账户。基于价值即发行通证,这种方式相当于现金的数字化,终端用户用相应的设备就可以实现数字货币的交易。基于账户相当于账户余额,与现在的存款货币相似,只不过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支撑主要来自中央银行而非商业银行。

  在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中,大多国家选择先从基于价值的发行方式开始,如中国和瑞典都采用这种模式。数字美元是完全基于价值的系统设计,而不同于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机制,因为这与传统的现金最为相似,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匿名性,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并且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其发行更具有合理性。但从央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金融监管的角度看,基于账户的模式有更大的应用潜能,在未来或可依靠账户提供更多的相关服务。

  比如,虽然现行的试验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暂不计息,但都保留了在未来生息的内在设置,而付息服务在基于账户的央行数字货币模式下是更容易实现的。同时,基于账户的模式具有完全的可追溯性,能更好地支持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等监管需求。

  当然,也可以将基于价值的模式和基于账户的模式相结合,分层并用。比如,瑞典央行的电子克朗计划的报告中提出,未来可能将基于价值的模式和基于账户的模式结合,在数字人民币的前期研究中也透露出在未来进行两种模式融合并用的想法。总的来说,两种设计各有利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进行验证和支持。

  三、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趋势与影响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各国央行关注的重中之重。未来这一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全球更多国家将加入进来,更多央行数字货币将正式推出和使用。总的来说,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趋势及带来的影响如下:

  (一)深入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赛道

  鉴于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积极态度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而伴随着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数国家态度的转变,以及数字美元的问世,未来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全球央行数字货币仍处于研发阶段,推出试点和正式发行的尚少,并且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全球主流央行数字货币在正式推出前,可能还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探索道路。预计未来,各国将更多地分析探讨央行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技术选择、应用场景、法律法规、监管手段、国际秩序等,并将加强应用场景的模拟和试验,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的正式推出能够给适用人群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而不仅仅只是货币的数字化形式。

  (二)愈发激烈的竞争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带来深层次影响

  以数字美元为代表的美国央行数字货币必将研究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巩固与提升美元霸权地位,确保现有金融秩序不被完全颠覆。其他主流货币国家也将在货币使用的众多场景中推广使用本国央行数字货币,以便增强影响力,打破现有的货币竞争格局。同时,原先盯住美元或其他主要货币的国家会尝试改变现有汇率制度,更加积极掌握货币主权,推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竞争。此外,全球数字资产、稳定币的发展对国家货币主权带来的侵蚀也将加剧这一竞争。

  伴随全球经贸往来的持续加深,更加便捷、低成本的主流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受到国际贸易参与者的青睐,或将带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随着央行数字货币不断深入发展而衍生出的跨境结算,或将对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支付结算体系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进一步改变现有的汇率体系与制度。

  (三)区域间监管协调紧密,催生新的数字货币区

  着眼未来,激烈的央行数字货币竞争更多可能会转变为跨区域以及区域内的国家间对跨境支付结算的合作以及对洗钱、贪腐、恐怖融资、非法交易等的监管,进而实现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可能形成融合传统最优货币区的数字货币区,并衍生出数字网络。在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驱动下,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及更紧密的社交连接形成更为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吸引更多央行数字货币的关注,而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或将围绕数字货币区来构建。

  因此,未来主要依赖国际金融组织进行调节与援助的局面或将改变,将通过提升区域融资主体或区域金融组织的话语权而非主要依赖美元的融资网络促进区域主体的团结,实现更好的共同发展。

  (四)诞生央行数字货币金融市场,并与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同步运行

  私人数字货币交易场所已运行多年,全球最大期货和期权交易所CME也推出了比特币期货、期权及以太坊期货等产品,并于2021年5月3日正式上线迷你比特币(Micro Bitcoin)期货。随着市场流动性和参与者不断增加,数字货币金融市场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发挥出一定的避险功能。

  基于主权货币的数字货币很有可能会诞生出新的金融市场,这一市场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已有的金融市场,或将长期同步运行。然而,以比特币等为代表的数字资产价格波动剧烈、投机泡沫严重,金融风险随时可能会爆发。

  未来,基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金融市场形成与交易可能会引发新的危机,特别是在市场存在较大投机氛围或资产被不当估值等情况存在时,央行数字货币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极端行情的冲击,需要在顶层设计时加以考量。

  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现状与展望

  通过分析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动因、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技术架构、应用场景等的异同,能够给数字人民币(e-CNY)的研究提供借鉴,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一)数字人民币的现状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项目在国际上启动较早,经过了一系列设计研发调试,现已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北京、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等多地开展了零售支付的试点应用,在北京冬奥会场覆盖冬奥全场景40余万个,但目前仍是应用于限定范围的参与者和使用场景。

  此外,六大国有银行及网商银行等已经参与公测并开始推广数字人民币货币钱包。在跨境支付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20年底已启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技术试验,并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与泰国央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央行等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

  现阶段的数字人民币定位为M0的部分替代,具有价值性、法偿性,总体架构以“一币,两库,三中心”为核心,在制度安排上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在技术选择上集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将去中心化特性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心化管理紧密结合,借鉴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技术等能够支持可控匿名,支持双离线支付交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已发生巨变。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对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促进普惠金融、加强监管并提高安全性、改善跨境支付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字人民币如果正式发布,将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带来巨大挑战: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运营管理和监管机制都需要立法支撑,中心化管理制度优势下存在数据泄露或者被黑客攻击的技术风险,进而可能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而用户对于支付中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高度敏感,非现金支付的技术安全隐患仍普遍存在,因此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是数字人民币需要突破的重要技术难题。

  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性、便捷性及成本费用优势会对第三方支付带来冲击,或将打破移动支付科技平台现有的平衡,促使我国支付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从而改变数字金融竞争格局。因此,兼容性与互联性或将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短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金融脱媒,从而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带来一定冲击,进而对央行利用数字货币精准调控货币政策提出更高要求。“数字鸿沟”以及部分群体使用习惯等问题,可能导致增强金融普惠性达不到预期效果。美国或其他货币主权国家的抵制,可能影响数字人民币的海外推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数字人民币可能将出现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快数字人民币的立法工作进程。完善发行与支付、账户管理、技术支持、隐私保护、洗钱审查等问题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从制度层面提供依据和保障,加强与现有电子支付体系的监管整合或协同,加强对非主权货币的监管,并提高监管效率。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制定相应技术标准,提高海量数据处理和运维能力。一方面,根据目前的数字人民币发行与监管机制设计,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掌握全社会最完整的交易信息数据,需要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不断扩充海量数据存储及运维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电子支付平台存在的兼容和互联性问题,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另外,还应通过技术手段,严厉打击黑客和洗钱等行为。

  3.加强数字人民币与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建立风险防范与调控机制。在理想状态下通过对货币流通和周转速度的准确测算、货币投放的全流程追溯等,实现对货币供应总量的精准调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4.加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和相关法治知识的普及宣传。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提供关于数字化场景、风险识别与防范等问题的普及与讲解,结合人工智能等进行一些辅助操作,最大限度地确保金融普惠。

  5.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的覆盖范围与应用场景。当前的数字人民币仅是零售端的试点与应用,还没有测试或推广批发功能,建议进一步加强批发型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试验,从而进一步提升支付体系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6.将数字人民币纳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议继续加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加强与各国央行间的国际监管协作。在全面分析竞争货币优劣势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影响力,并牢牢掌握人民币定价权,为进一步深入发展开创更好的局面。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