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支付网首页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相关文档 >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探析

添加时间:2018-09-20
  一、支付交换标准的迭代
  
  银行卡支付交换标准基于ISO 8583-1987《产生报文的金融交易卡交换报文规范》为发展基础, 经过30年的产品及应用变革, 支撑交换标准整体框架的数据格式日益显现其弊端。新型与传统业务交织, 衍生出多个技术标准, 交换标准广泛使用的数据传输格式主要包括传统线下银行卡交换格式标准ISO 8583、移动互联支付业务格式标准XML、JSON等。商业银行系统内并行着多类型数据格式, 必将在系统间同时保留多个类型数据接口, 增加了业务运营的成本。以交换标准为基础的接口开发, 其重点是系统间交互的数据格式。目前支付系统中主要应用的数据格式包括JSON、ISO 8583、XML等, 从可读取性、扩展性、可推广性、资源占用规模、传输效率、开发难易程度等方面对比, 基于标记化的数据格式JSON、XML将技术开发进行了简化, 便于技术人员完成开发。虽然传输和存储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通讯技术快速迭代、云技术迅速推广的今天已不是难题。为更好地满足基于支付业务打造的应用场景需求, 传递更加丰富的支付业务信息, 消费者偏好、产品特色等泛业务类信息, 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交换标准向类JSON、XML等标记化的数据格式发展已是支付市场的大势所趋[1].
  
  二、支付渠道多元化
  
  (一) 云闪付
  
  “云闪付”是中国银联联合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国内外知名手机厂商于2015年12月共同推出的移动支付新品牌。它以非接触支付技术为核心, 涵盖NFC (近场通讯) 、HCE (基于主卡的卡模式) 、TSM (可信服务管理) 和Token (令牌) 等各类领先的创新技术应用。
  
  1. 云闪付三大特征
  
  云闪付具备空中发卡、非接闪付、在线支付三个业务特征。空中发卡指的是实体银行卡如何绑定在手机上, 非接支付和在线支付分别就是线下和线上支付的方式, 从到银行发卡端的过程来说, 云闪付产品金融交易与实体卡金融交易并无差异, 个别保留域会区分来源渠道。
  
  2. 云闪付产品形态
  
  根据安全加密模块 (SE模块) 的形态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于运营商SIM卡形态 (目前已淘汰) ;第二类是手机厂商主导的包括Apple pay、华为pay、小米pay、三星pay等主流品牌;第三类是以外置式SE与手机连接的可穿戴设备, 包括了苹果手表等;第四类是通过手机软件虚拟卡实现的形态, 包括HCE以及想推出闪付App的非手机厂商机构, 如银行App钱包等, 为用户提供新的模式选择。
  
  商业银行重要的移动端入口之一便是手机银行App, 是打造移动支付平台的主要渠道。在商业银行发展基于银行卡的移动支付过程中要转变业务设计理念, 由以业务为主导向以场景为主导转变, 由银行移动端延伸向用户移动钱包转变, 由以业务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主导的设计理念转变, 结合Ⅱ、Ⅲ类银行账户, 势必能够实现客户对个人支付账户体系的灵活诉求。
  
  (二) 第三方快捷支付
  
  第三方快捷支付的出现改变了线下支付业务市场的原有格局, 对以银联为主导的银行卡支付标准造成一定冲击。第三方支付机构一方面变相向消费者发行支付卡 (开立第三方支付账户) , 另一方面直接受理商户的交易请求, 自行构建了三方参与的支付闭环[2].虽然支付账户仍需绑定银行卡, 但银行在该平台中完全脱离了消费者和商户, 仅仅扮演将资金注入支付账户的管道角色。
  
  对已接入并且还将不断陆续接入第三方快捷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 为了保证其业务在不间断处理的同时, 有效且快速支持更多属于第三方快捷支付业务的接入, 快捷支付类业务在逐步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统一支付平台, 可以将众多支付通道进行整合, 将该类支付功能转化为标准支付产品, 规范输入、输出接口, 降低银行内其他系统与平台对接的改造工作量, 以更好的适配性和扩展能力实现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对支付工具进行参数化控制, 在架构上实现业务发展与支付结算相分离, 由平台统一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标准化支付功能, 避免以前外联支付系统对银行内业务开发造成的干扰, 形成高效、集约、标准的第三方快捷接入模式。
  
  (三) 四方模式
  
  四方模式中四方角色分别指:消费者、收单机构、商户、发卡行。所谓四方模式,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门店刷银行卡支付后, 四方遵循的交易规则, 比如分成规则。银行、银联、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手机厂商等在四方模式下谋求创新。
  
  2017年1月, 中国银联和京东金融宣布合作, 京东金融支付以中国银联收单机构角色出现, 标志着京东闪付开启银联推动的四方模式。京东闪付“四方模式”, 即京东商城支付账户所绑定的银行卡, 都能够开通京东闪付功能, 通过前端京东闪付引流交易, 经过银联清算网络实现银联云闪付支付。京东一端连接发卡银行所发卡片, 另一端连接作为收单机构的银联云闪付平台, 京东仅作为自身支付账户所绑定银行卡的支付通道, 所有支付均由绑定的银行卡扣款[3].这个交易过程中, 京东金融支付账户不会截流客户及交易信息, 也不会截流交易资金, 京东金融仅负责将支付信息完整、不做任何加工地传送到发卡银行端。
  
  三、支付场景趋于商业模式全景覆盖
  
  支付服务场景化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代表了支付产业的演化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 用户的各类金融服务与社交互动行为, 都融入在具体的支付场景中。以现金支付形式完成的消费行为将越来越少, 各类支付工具的使用都已自然地贯穿在某个消费场景中, 最终满足消费者需求。
  
  (一) 支付的双重属性
  
  中国银联在2010年推出联网联合2.1业务规则[4], 实现国内首次有规划地依托交易场景, 将支付过程划分为交易主体、交易地点、支付目的、支付渠道等多种要素, 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启动业务类型规划战略工程。如今, 商业模式与支付模式基于生活化场景这一要素已实现全面结合和协同发展, 使支付工具兼具了支付与社交的双重属性, 满足人们对支付的多元需求。
  
  (二) 依托支付的场景化
  
  围绕支付服务、发挥银行固有的比较优势、打造场景化商业生态圈闭环, 成为商业银行大零售业务转型基调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快速演进, 在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背景下, 支付服务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入口的作用日益凸显, 失去场景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发展支付业务是银行的天然职能, 但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脱胎于金融交易, 有别于由商业交易需求演变而来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之间具有高度同质性, 银行目前在支付这一战暂且落败的主因之一, 是未能像第三方支付机构那样, 在掌握账户及账户使用率的同时, 化身场景构建者, 利用场景角色和产品影响并提高持卡人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商业银行支付业务要想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定要在创新落地方面下大力气, 发挥银行固有的比较优势, 高度重视支付背后更多的金融服务内容以及金融与实体经济场景的深度结合。
  
  银行仍然是支付服务市场的基础, 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场景化支付服务, 放开手脚, 狠抓连接、跨界、合作三个要点, 走出一条具有银行自身特色的协同发展之路。
关闭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

2.打开微信→查找微信号

加为好友 开始支付接入